Skip to content

2019级-HC-倪航(AI PhD @ HKUSTgz)

基本背景

本科专业:工科交叉实验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GPA&排名(三年):93.67,1/98,专业1/33

奖学金情况:连续三年国家奖学金,2020-2021学年校特等奖学金(优秀大学生标兵标兵)

标化成绩:IELTS 7.0

申请方向:Data Mining & Graph Neural Network & Urban Computing

最终去向:AI PhD @ HKUSTgz

联系方式:18962860889(vx)

邮箱:kennyhangni@gmail.com

申请概况

  • Liu Hao & Xiong Hui(HKUSTgz)面试(积极回复,建议先RA,RA之后拿到offer)
  • Huang Chao(HKU)面试(积极回复,建议先RA)
  • Zhao Xiangyu(CityU)面试(积极回复,需要等正式批群面)
  • Yin Hongzhi & Chen Tong(UQ)面试(口头CSC Phd offer)
  • Pan Shirui(Monash &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面试(口头全奖Phd)
  • 保研夏令营情况:Xu Yanyan(上交)CS Phd,Zhen Zibin(中山)Phd

外语准备

雅思7.0(听力6.5+阅读8.5+写作6.5+口语5.5)。个人听力和口语非常差,口语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听力。幸运的是我主申hk和澳洲,雅思的要求都不算太高。但建议这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尽早开始锻炼相关能力,因为在英文面试当中听力和口语的水平非常关键。

科研经历

  • 大二寒假开始在班主任王靖宇老师组里学习ML理论,后来因为方向问题放弃
  • 大三寒假开始在本校计算机学院李青老师组,一作完成了一篇异质图自监督学习的paper,因为自身质量问题以及选投会议不合适,现在还在转投期刊
  • 大三下学期同时在北京大学宋国杰老师组实习,二作完成一篇多样化图推荐的paper,接连被ICDM和WWW拒稿,现在转投KDD
  • 大四上学期在HKUSTgz的刘浩老师组里当RA,一作完成一篇图异常检测的paper,在投KDD

经验总结

回顾自己的本科科研和申请阶段的规划,我的总结就是“一塌糊涂”,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一些警示。

大学规划

我对自己的大学规划看似十分合理:第一年打好学业基础,在GPA方面遥遥领先;第二年参加学科竞赛,加入校舞蹈机器人基地,拿到过一个全国冠军和两个国家二等奖,做美赛拿到M奖;第三年做科研,争取发paper。但目前来看,其实每一个阶段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GPA刷得很高,但还是做题家思维,知识学完就忘,虚高的排名和奖学金让自己盲目自信,最后的保研和留学面试遭遇滑铁卢;学科竞赛只是为了拿奖,虽然有很高的奖项,但实际上比赛水分极高,靠自己随便写的一堆shit hill可以赢下比赛,却对能力提高没有太大帮助;科研方面走了太多弯路,最后真正开始的时间太晚,功利心太强,全靠自己摸索,只能做出一些不太有意义的incremental work。

关于本科科研

  • 选择什么方向:受学院氛围驱使,我从大二一开始就开始了科研探索,从语音识别,到ML纯理论,再到NLP,到强化学习,到生信数据挖掘、到知识图谱,最后才到graph。这一年半的时间,我在这些方向上都是浅尝辄止,虽然拓宽了知识面,但用了一年半的黄金时间走这么多弯路未免有些过于奢侈了。直到最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graph方向,才初尝科研探索的快感,然而此时已然是大三寒假,开始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还是太困难了。总结下来,还是前期的科研方向调研非常欠缺。

  • 选择什么样的导师:我换过很多次导师,有的是因为方向问题,有的是导师风格的原因。比较有趣的是,第一次选导师,我和这次飞跃手册的发起人袁总都选择了本校语音方向的谢磊老师,一年半之后我们再聊的时候,他已经遇到了很nice的杨老师,而我仍然犹豫不决。后来,我已经确定了graph这个方向,但在西工大并没有找到方向非常贴合的老师,所以匆忙地找了一个做知识图谱的老师进组。最后,当我想推进课题但老师给不了什么technical的见解的时候,当我写完paper老师却只能改改语法错误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及来不及挽回什么了,果不其然,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以我现在的视角来看,不过是一堆rubbish。不可否认,遇到一个好的导师是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但回想起来我也完全可以开拓视野,去提前联系一些其它学校合适的老师、未来想要申请的老师去做RA。事实上,很多成功申请的同学都是提前在意向老师那边做过一段时间的科研。此外,如果事情已成定局,还是不能泄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self-motivated的状态,如果导师不作为,就积极地去push他。

  • 如何规划:如果想申请好一点的组,尤其是Phd的申请,一定还是要尽早开始科研,充分调研科研方向和合适的导师,多和老师、学长交流沟通,尽早开始,因为科研成果和GPA不一样,不一定努力就会有回报。如果选定了某个方向,就不要再犹豫不决,坚定地走下去。

关于申请

  • 摆正心态,灵活变通:因为我是AI赛道,无论国内国外都已经非常卷了,而且我只申请graph相关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老师和学生也处于“供不应求”的关系。但当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国内国外疯狂套磁均石沉大海的时候,陷入了非常焦虑的情绪。现在来看,这是我近年来的一个低谷期,而我在当时没有学会快速适应、积极应对这种情况。如果要坚持自己选择的方向,就要勇于承担可能的后果,当时的我曾为了放弃很多改变研究方向进一个还不错的组的机会而后悔,现在的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了graph这个方向,虽然做不了纯粹的graph neural network理论问题,也可以灵活变通,找一个和graph交叉的领域,或做graph应用的方向。

  • 切忌盲目自信、眼高手低:可能是大学期间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让我在申请前期进入一种盲目自信的状态。当时的我手握GPA第一、各种奖学金、两篇可以侃侃而谈的在投paper,以为这样就可以在各种夏令营和港校提前批里脱颖而出。事实就是,我北大四个学院夏令营都没入营,复旦没入营,HKU提前批没入,在高瓴夏令营、CUHK提前批被完全没有复习的专业课基础课问到崩溃,套磁Melbourne时讲paper被一语道破rubbish的本质......所以无论之前取得过怎样的成绩,都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提前做好万全准备,理性评估自己的水平,认清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

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我最后还是拿到一些保研和海外Phd的offer。和我最初的预期相比,还是存在很多遗憾的,但对于我糟糕的规划而言,这个结果可以说是足够幸运了。更加幸运的是,我最后找到了一个同方向比较nice的年轻AP和DM领域大牛做联合执导,虽然HKUSTgz的校区特殊性这两年已经引发了很多争议,但HKUSTgz的年轻导师和Phd补贴可以提供比较纯粹的安心做研究的环境,这是国内少有的,对我而言这已经是很好的归宿了,而这也是我最后放弃上交,放弃等待CityU和UQ的主要原因。

写的比较混乱,希望我的故事对后来者有所帮助。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还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切忌眼高手低,不要抱有过分的奢求和侥幸的心理,可能最后幸运都会如期而至。